
時代祭是什麼?
時代祭是京都三大祭之一,與五月的葵祭和七月的祗園祭並列。時代祭的遊行隊伍以倒敘的方式展現了各個歷史時期、時代和重大事件,時間跨度從19世紀初的明治維新到8世紀的平安時代。
遷都京都的桓武天皇和京都最後一位統治天皇孝明天皇的靈位,都會被乘坐名為“禦寶蓮”的神車,以祈求京都保持安全、繁榮昌盛。各時代的歷史性遊行隊伍會陪伴他們從京都御苑返回平安神宮。
遊行隊伍跨越了從明治維新(1868年)到延曆(782年 - 806年)的8個歷史時期,共有約20個隊伍、約2000名參與者和70匹馬和牛加入,組成了長達2公里的遊行隊伍。
此次祭典將使用12,000件服飾和禮儀用品,展現京都的絢麗色彩和精湛工藝。工匠們經過細緻的研究,運用真實的古代材料和技藝,將這些作品重現,確保每個細節都與歷史相符。京都作為日本的首都,擁有超過一千年的歷史,見證了日本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而此次祭典正是京都獨有的。
歷史
1895年, 平安神宮 時代祭是為了慶祝「平安京」(京都舊稱)開國1100週年而建造的。桓武天皇於794年將首都從長岡京(現京都西南郊)遷至平安京,他被供奉在平安神宮,也是時代祭祀的主要神之一。
10月22日至24日,在京都市民成立的「平安工社」的支持下,京都神社舉行了紀念性祭祀活動。 「平安工社」旨在管理和維護神社。時代祭典起源於這些紀念活動期間舉行的遊行,展示了日本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服飾。遊行最初於神社祭祀的第二天,即10月25日舉行,從1896年(京都遷都京都的紀念日)起,遊行日期改為22日。平安神宮至今仍在舉辦時代祭。
遊行路線
京都禦所(12:00)→堺町禦門(12:15)→烏丸丸太町(12:30)→烏丸禦池(12:50)→河原町禦池(13:20)→河原町三條(13:30)→河原町禦池(13:20)→河原町三條(13:30)→三條大橋(13:401413)
※括號內時間為遊行隊伍前段預計抵達時間。遊行隊伍經過一個地點大約需要2小時。

遊行
明治維新時期(1868年左右)

日本人民在德川幕府統治下享受了近260年的和平。然而,在此期間,尊崇天皇的理念在民間日益深入人心,掀起了一場旨在恢復天皇國家元首權力的運動。京都府山國村的許多年輕農民自願加入,組建了一支軍隊,與天皇軍隊並肩作戰,共同對抗幕府軍隊。
江戶時代(1603年 - 1868年)

江戶時代的遊行始於德川幕府將軍的使臣,他們定期從江戶(東京的舊稱)前往京都謁見天皇,參加新年慶典和加冕等重要的天皇儀式。行進途中,步兵手持長矛和旅行箱,在人群中互相拋擲。遊行的第二部分則展現了當時許多社會地位、年齡和風格各異的著名女性。
安土桃山時代(1568 – 1603)

經歷了漫長而動盪的內戰時期,眾多諸侯爭奪天下,最終豐臣秀吉繼承織田信長之位,贏得了勝利,統一了日本。這幅遊行隊伍是當時最奢華的場景之一,描繪了秀吉陪同兒子秀賴參加成年禮的場景。他們在眾多家臣的陪同下前往京都。緊隨其後的是織田信長的隊伍,這位將軍幾乎率先征服並統一了日本。
室町時代(1338年 - 1573年)

室町遊行的第一部分展現了足利幕府的風貌,包括騎馬的治安官,以及宮廷貴族、醫生和其他高官貴人們獨特的服飾。遊行的第二部分則展現了室町的風俗,重現了當時流行的舞蹈「風流舞」。
吉野時代(1333年 – 1392年)

1333 年,著名軍事指揮官楠木正成的隊伍凱旋歡迎流亡的後醍醐天皇返回首都。遊行隊伍的這一部分展示了那個時代各種各樣、製作精美的盔甲。
中世紀婦女大遊行(1185-1603)

遊行的這一部分由當時的各個團體和著名女性組成,由京都的小販帶領 大原 (包括八瀨、比叡山) 和 桂 地區。大原的婦女們頭頂著柴火和木炭,準備在城裡販售。她們身後走著桂村的婦女,她們身著短和服,頭髮綁著白布,販售各種商品,例如香魚和糖果。
鎌倉時代(1192 – 1333)

後鳥羽天皇試圖從鎌倉軍政府手中奪回政權時,曾以「流鏑馬」*比賽為名,召集鄰國武士。參賽者身著狩獵服,腳上裹著鹿皮。
*流鏑馬是日本自平安時代以來流傳的一種騎馬射箭運動。
藤原時代(897 – 1185)

藤原時代始於平安時代(794 - 1185)中期,這段時期被認為是貴族文化和日本古典藝術的巔峰,尤其是在文學和詩歌方面。在此期間,藤原家族幾乎壟斷了所有政府高位,過著富足而有影響力的生活。在此期間,服飾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逐漸擺脫了中國的影響,呈現出更鮮明的日本風格。
延歷時代(782 – 806)

上圖描繪的是當時的武士隊伍,由一位模仿當時將軍坂上田村麻呂的將軍帶領。跟隨武將的是平安京定都時在朝廷任職的文官隊伍。這個時代的服飾仍然保留著獨特的中國唐代風格。
攝影:TORU MIYAKE





